首頁

2011年12月16日星期五

[隨筆]古董科幻電腦遊戲

Box art of
"I Have No Mouth, and I Must Scream" for PC

這陣子「考古」的興致又起,花了兩晚跑完95年的科幻恐怖冒險電腦遊戲《I Have No Mouth, and I Must Scream》 (可惜只有中文版,沒找到英文語音版),然後又重讀了一遍67年發表、翌年獲得雨果獎(短篇)的原著小說。故事講述中美俄的戰略電腦AM(I think, therefore I AM)擁有了自我意識,發動戰爭殲滅了全人類的後末世,只剩下五個人被AM永生折磨。

是不是很耳熟?我相信《Terminator》裡的Skynet其靈感就是來自此作。(另外,《Terminator》亦被指抄襲了這小說的作者Harlan Ellison撰寫的兩集電視劇《The Outer Limits》的劇本,作為庭外和解條件之一須在片尾鳴謝Ellison。)

Cyberpunk、Tech-noir、(Post-)Apocalyptic的科幻類型特別吸引我。同期的科幻遊戲,世界觀仿如《1984》的《Beneath a Steel Sky》(94年)也是此類型的佼佼者,更在09年於iOS上復刻。而榮獲科幻文學界「三大榮耀」(星雲獎、菲利普·K·迪克紀念獎、和雨果獎)、最近將開拍電影的《Neuromancer》也早在88年被改編成電腦遊戲。雖然有想過抓來玩,不過那80年代的遊戲畫質實在令人卻步。

上述三款都是DOS時代的Point-and-Click遊戲,算是中古電腦遊戲。但其實早在圖像操作介面出現前的70、80年代初,就已經有冒險電腦遊戲了。這些遊戲稱作Interactive Fiction,沒有酷炫的圖像或動畫,僅透過細膩的文字描述來呈現豐富的遊戲世界(後期有些配上了插畫的作品),而玩家則需輸入指令,如"Go north", "Pick knife", "Drink water"來進行遊戲。這應該就是抉擇小說和桌上角式扮演遊戲在電腦上最初的延伸吧。而其後透過telnet BBS進行、最初的多人線上遊戲MUD(Multi-User Dimension)便是由Interactive fiction發展而來。回說Interactive Fiction,以地城冒險的Zork系列最為人知。此外還有以大學校園作舞台的恐怖作品《The Lurking Horror》、太空科幻喜劇名作改編《The Hitchhiker's Guide to the Galaxy》,與及以能夠模擬出國家未來發展的電腦當主角的《A Mind Forever Voyaging》; 後者亦是這個聖誕我的攻略目標。

(舊作轉存)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